专家热议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新发展理念获共识
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陈孟)十九大报告围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目标,明确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六方面内容。究竟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接下来的改革与发展中,怎样才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2017——十九大后的中国与世界”上,与会专家结合十九大报告和全球经济形势,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重要改革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着力构建一种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体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瑞龙认为,必须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其原则就是要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杨瑞龙表示:“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让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必须推进市场化的改革,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权力边界,也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调控有度”;第三,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体制的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方式。”
中国社会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在发言时指出,需要注意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作出的部署。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他强调,“以‘比对’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当前是非常重要的。”
高培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比对”的思维方式,以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首先,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条件下来布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其次,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解决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而非以往的规模问题速度问题。
第三,我们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条件下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把着力点放在结构上而非规模上。
第四,新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而非速度和规模。我们由高速增长转入到高质量增长的阶段之后,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上去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
第五,还需要比对新的政策框架。“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了一套新的政策框架。高培勇指出,“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以往的需求管理政策,要以改革的方式推动结构性的调整,而不应满足于在政策层面上去推动结构性调整。“”
第六,我们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条件下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高培勇认为,这也是我们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所必须比对的一个问题。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看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需要确立新的指导思想,“过去70年我们的发展基本上是遵循勤劳致富的指导思想,我觉得未来30年我们应该把指导思想从勤劳致富转向适度享受。这跟我们整个经济转型是有关系的,因为经济增长不再是第一位了。”
“从勤劳致富走向适度的享受,我们实现全面现代化就有了希望。” 姚洋表示,具体来说,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全面现代化,至少需要满足几个标准,包括实现全民社保、消除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恢复环境修复生态,以及经济政策从注重生产向注重福利的提高转变等。